如何有效预防病毒病
近年来,在蔬菜栽培当中,病毒病的发生频率相当高。
病毒病又被称为蔬菜的“癌症”,一旦发生,到了中后期基本很难救治,
全世界已知的植物病毒约多种,每年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多亿美元。
病毒病是由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有三个典型的特征,
第一,营寄生生活,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
第二,专化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
第三,病毒病是系统性病害,分隐性和显性,有无症状感染特性。
病毒的常见分类
蔬菜上的病毒病约种左右,常见的有50种左右,约占整个蔬菜病害的5%,常见的病毒病可分为六大种:
1、花叶型:叶片皱缩,有黄绿相间的花斑,如辣椒花叶病;
2、黄化型:叶片出现不规则黄化,如半边黄化,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3、厥叶型:叶片细长,叶脉上冲,重者呈线状,如番茄蕨叶病毒病;
4、卷叶型:叶片扭曲,向内弯卷,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5、条斑型:沿叶脉生茶褐色条斑,或生褐色凹陷斑。如番茄条斑病毒病等;
6、坏死型:顶枯、斑驳坏死和条纹状坏死,如辣椒坏死型病毒病。
病毒病的发病因素
病毒病的发病因素较多,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品种抗性差
在蔬菜栽培过程中,不同的蔬菜或蔬菜品种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不同,在感染病毒之后表现出的症状也不相同,抗性强的症状表现的轻一点,甚至不表现症状。而一些抗性较低的品种,表现的重一点,出现的症状早一点。
2、种苗等带毒
番茄、辣椒和茄子的种子或幼苗带毒,且带毒率越高发病重;马铃薯种薯带毒率高、带毒量大,发病就越重。
3、气候条件适宜
病毒病一般均温20℃时开始发生,25℃时进入发病盛期,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利于病毒的增殖和症状现,因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更利于蚜虫的繁殖、迁飞。
4、管理粗放
园区管理粗放,杂草多,蚜虫、粉虱多,土壤瘠薄、营养不足,氮肥施用过量时,植株长势差,遇到病毒病侵染时,通常发病较重。
蔬菜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蔬菜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分为两种,即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1、介体媒介
1)昆虫:如粉虱、蚜虫、蓟马等;
2)螨类:如叶螨类、茶黄螨等;
3)土壤:如真菌、线虫、土壤中植株病残体等。
2、非介体媒介
1)种子:种子、种苗、种薯等带毒;
2)汁液:机械损伤或伤流液等造成的伤口,病毒通过汁液传播;
3)嫁接:在嫁接过程中,伤口对接、砧木、接穗等带毒也可传播;
4)菟丝子:寄生性的菟丝子也可起到传播病毒病的作用。
如何预防蔬菜病毒病
预防和治疗病毒病需要从病毒病的诱因和传播途径入手,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选择抗性品种
在一些病毒病发病较重的区域,可以选择性的种植一些对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2、尽量杜绝毒源
1)种子、种薯等进行拌种处理;
2)选择无毒砧木、接穗,嫁接过程快速精准;
3)及时预防蚜虫、粉虱、蓟马等,减少传播。
3、加强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灌溉,健壮树势;
2)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温湿度、杂草和病虫害。
3)移栽定植之前需对幼苗进行药剂处理,预防病毒病;
3)合理使用药剂进行预防。
4、增强植株免疫力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配合着施肥管理,可以适当补充植物免疫激活剂或植物诱抗剂,提高植株自身免疫力,增强植株对病毒的抗性。
常见的病毒病防治药剂
单剂:氨基寡糖素、大黄素甲醚、低聚糖素、毒氟磷、混合脂肪酸、几丁聚糖、几丁寡糖素醋酸盐、甲噻诱胺、苦参碱、氯溴异氰尿酸、宁南霉素、葡聚烯糖、香菇多糖、香芹酚、辛菌胺醋酸盐、盐酸吗啉胍、甾烯醇等
复剂:氨基寡糖素·宁南霉素、丙唑·吗啉胍、毒氟·吗啉胍、寡糖·链蛋白、寡糖·吗胍、琥铜·吗啉胍、混脂·硫酸铜、混脂·络氨铜、吗胍·乙酸铜、羟烯·吗啉胍、烷醇·硫酸铜、辛菌·吗啉胍、烯·羟·硫酸铜等
病毒病是系统性病害,在防治过程中要做到多方位调控,做到药剂、营养、抗性三者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