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农户反映,10多亩玉米苗几乎被一种虫子祸害完了,只能重新补种,并发来了在田间拍摄的这种虫子的照片。这种虫子不仅把叶吃光,甚至把主茎也半截咬断。
到底是什么虫子这么厉害?经过农业专家仔细鉴定,原来是它!为了避免玉米因缺苗断垄而导致减产,农民朋友要抓紧防治了!
对此,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玉米病害研究室主任郝俊杰说,这种虫子叫做劳氏粘虫,主要为害玉米幼苗。
在此,提醒农民朋友,此虫近期比较严重,需及时防治!!下面我们就聊聊劳氏粘虫防治这些事儿。
劳氏粘虫
劳氏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幼虫食性很杂,可取食多种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
1.危害性
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圆孔,3龄后形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危害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使植株形成光秆。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7毫米,翅展30—36毫米,灰褐色,前翅从基部中央到翅长约2/3处有一暗黑色带状纹,中室下角有一明显的小白斑。肾状纹及环状纹均不明显。腹部腹面两侧各有1条纵行黑褐色带状纹。卵馒头形,直径0.6毫米左右,淡黄白色,表面具不规则的网状纹。
幼虫一般6龄,体长17—27毫米,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绿至黄褐色,体具黑白褐等色的纵线5条。头部黄褐至棕褐色,气门筛淡黄褐色,周围黑色。蛹尾端有1对向外弯曲叉开的毛刺,其两侧各有一细小弯曲的小刺,小刺基部不明显膨大。
3.生活习性
劳氏粘虫在广东一年发生6—7代,在福建、江西等省一年发生4—5代,在福建1—5代卵期,平均天数分别为10.5天,4.6天,3.6天,4.5天,7.8天,各代幼虫期为40.5(40—41)天,23.5(19—30)天,25.3(22—30)天,(22—31)天。
成虫对酸甜物质的趋性很强,羽化后的成虫必须在取得补充营养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的交配、产卵。喜在叶销内面、叶面上产卵,并分泌粘液,将叶片与卵粒粘卷。雌娥产卵量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一般可产几十粒至几百粒,多者可产千粒左右。幼虫共6龄,有假死性。白天潜伏在草丛中,晚上活动为害,老熟幼虫常在草丛中、土块下等处化蛹。
4.防治方法
劳氏黏虫,昼伏夜出,要在傍晚施药:
1)喷粉:以下各种粉剂,用量为22.5—30千克/公顷。①2.5%敌百虫粉剂(高粱禁用);②5%马拉硫磷粉剂;③3%乙基稻丰散粉剂。
(2)喷雾:以下各种药液用量为千克/公顷。①50%辛硫磷乳油—倍液;②50%乙基稻丰散乳油倍液;③50%敌敌畏乳油—倍液(高粱禁用);④20%杀虫畏乳油倍液;⑤90%敌百虫—倍液;⑥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倍液。
(3)地面超低量喷雾:用东方红18型超低容量喷雾机喷雾,每公顷喷30%敌百虫水剂2.2升。
(4)飞机超低容量喷雾:25%—30%敌百虫油剂或20%辛硫磷油剂,每公顷用1.5—2.2升。
当前正值玉米幼苗生长时期,也正是劳氏粘虫的为害鼎盛时期,各位农户朋友一定要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