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聚氯乙烯具有流动性差、易分解、加工温度与分解温度相近等缺点,与其他塑料相比,其注塑加工更加困难。随着硬质聚氯乙烯管材的广泛应用,注塑管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聚氯乙烯管件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白斑”,即在管件的浇口附近产生白色斑块。“白斑”对产品的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都会带来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如果操作不当或模具、配方设计等出现问题,“白斑”会在生产初期出现,产生大量的废品.生产效率降低,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笔者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白斑”产生的机理,并提出解决办法,希望对PVC加工企业的生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在原因分析
从聚氯乙烯在模具内的流动过程,分析“白斑”产生的内在原因。聚氯乙烯的注塑过程见图1。
聚氯乙烯粒料首先在料筒加热器和螺杆的作用下,不断熔化,逐渐由粒状变为熔融状态;同时螺杆边旋转一边后退,到达指定位置后,储料过程完成。模具合拢后,物料在螺杆的作用下开始注射。
物料在模具中的流动过程为:熔融物料通过喷嘴进入模具,沿主流道向前推进,热的物料遇到冷的模具壁后,靠近模具壁部分迅速冷却,贴在模具壁上,形成通道,中间未冷却部分沿通道继续推进;然后物料到达浇口,经浇口的进一步剪切塑化,物料以更快速度进入型腔,直至充满,从而进入保压阶段,经冷却后,制品成形,开模取出制品。从物料在型腔的流动过程看,前锋熔料是留在流道或浇口附近的。位于注射料简喷嘴处的物料塑化程度较低,如果工艺调整不到位,模具设计不合理,前锋冷料没有完全留在主料道和冷料井内,而是进入制品,就会导致“白斑”。由此可见,“白斑”主要是前锋冷料进入制品造成的,因此消除“白斑”的核心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前锋冷料留在制品以外。下面具体分析产生“白斑”的原因及应对办法。
2调整注射工艺指标
注射工艺主要包括温度、压力、速度3个方面,要消除制品“白斑”,就要把注射工艺凋至最佳。
(1)注射温度的调整料筒温度分布示意图见图2。
料筒温度的设定通常是从储料罐一端开始由低到高设定,储料罐的下面应用冷却水冷却,防止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架桥。一般情况下,喷嘴温度应比一段温度略低,因为物料经过喷嘴时会由于较强的剪切作用导致PVC物料温度上升,可弥补加热的不足。在生产初期,料筒温度虽已达到设定温度,但料筒内的物料并没有达到设定的温度,这时会出现物料塑化不足,产生“白斑”,应当提高料筒温度。在喷嘴段,通常没有加热片,温度比较低,因此可以在开机阶段设定喷嘴温度比~段温度略高。例如,产品为正三通,机器型号为LP一,喷嘴℃(开机时~℃),料筒一段℃,料简二段℃,料筒三段℃,料筒四段℃,料筒五段20℃。该温度的设定根据配方的不同会有所改变。开机正常后,应当尽快恢复正常的温度设定,使喷嘴温度降下来,以免出现物料分解。
(2)注射速度、注射距离、注射压力的调整
在多级注射的注塑机中,注射速度、注射压力通常分为三段,即一段注射、二段注射、三段注射;注射距离也分为三段,即一段注射距离、二段注射距离、三段注射距离。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感到注射距离、注射速度、注射压力的调整对于消除“白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一段注射距离应采用较慢注射速度、较低压力,二段注射距离采用较快注射速度、较高压力,三段注射距离采用较慢注射速度、较高压力。注射压力应确保物料按照设定的注射速度推进物料的前进,一般应与注射速度相匹配。一段注射较慢的主要目的是使前锋冷料留在冷料井中,其注射距离不宜太长,一般为3~5mm。如果距离过长、注射速度过慢容易导致进入型腔的物料彻底冷却,出现注射不满,或造成制品缺陷;如果注射距离过短,会导致冷料进入制品,“白斑”不易消除。二段注射距离以较快注射速度注射进去,目的就是要快速充满型腔。但鉴于聚氯乙烯易分解的特点,二段注射速度也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严重分解,损坏模具。三段注射主要目的是补缩,物料进入型腔后,遇冷收缩,导致制品不密实,通过三段注射来使制品更加密实。在机器的调整过程中,注射速度和注射压力的调整非常关键,尤其是一段注射距离、注射速度。总结起来就是,一段注射速度慢、距离短,二段注射速度快、距离长,三段注射速度慢、距离短。具体实例见表1。
(3)模具温度的调整
在生产过程中,模具温度过高会产生“白斑”,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在工作中确实遇到过。在生产
开始的时候,由于模具温度较低,熔料在模具内的流动性较差,前锋冷料比较容易留在冷料井中,制品不会产生“白斑”。随着生产的进行,模具温度逐渐升高,熔料在型腔内的流动性增强,前锋冷料就有可能进入制品,导致产生“白斑”。这时应当进一步加大冷却水量,使模具进一步冷却。如果仍然不起作用.可以考虑降低一段注射速度和注射压力,使前锋冷料留在冷料井内,从而消除“白斑”。
(4)调整配方,消除“白斑”合理的配方是生产合格制品的基础,如果配方不合理,即使工艺指标调整得再好,也不会生产出质量较好的制品。导致“白斑”的配方主要是塑化不足,由于PVC的加工温度和分解温度非常相近,因此如何通过调整配方使物料在分解前实现塑化就是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讲,对于塑化不足的配方.可以考虑增加加工改性剂的用量来调整,例如增加ACR的用量等。另外,也要考虑调整润滑剂的用量,注意润滑的平衡。润滑剂分为内润滑剂和外润滑剂。内润滑剂与原料的相容性较好.有助于降低塑化温度。外润滑剂与物料的相容性较差,有助于降低物料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分解的可能性。如果外润滑剂用量不足会出现塑化过度、易分解、粘螺杆等问题。如果润滑剂用量过多,会导致塑化不足,即使提高温度也不容易使物料充分塑化,甚至会出现分解,无论如何调整都难以消除“白斑”。这时就应当适当降低润滑剂的用量,促进原料的塑化。
3改进模具设计,消除“白斑”
浇El位置选择不当,会导致“白斑”难以消除。模具浇口形式有直浇口、侧浇口、环形浇口等,浇口位置的选择对“白斑”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PVC塑化比较困难,因此,在浇口位置的选择上一般以侧浇口为主,尽量避免直浇口。因为侧浇口容易设置冷料井,可以把前锋冷料留在冷料井内,便于制品的调整。例如,在三通()的生产过程中,开始设计的浇口是直浇口,很容易产生“白斑”;如图3所示。
调整为侧浇浇口大小不合适,也容易产生“白斑”。如果浇口过小,会导致充模困难、流速过快;浇口过大,会导致前锋冷料进入制品。一般来讲,浇口不应小于5mm,制品充模流程越长,浇口越大。壁厚越小,浇口越大。口后,“白斑”就很容易消除了,冷料井过小或没有冷料井,“白斑”同样不易消除。冷料井有多种形式,有燕尾形、半圆形、圆柱形、
梯形等多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保证足够大的冷料井,使之能容纳冷料,如图4所示。图4左图所示的形式由于冷料井较小导致在调整过程中较难消除“白斑”;改为图4右图方式后,工艺调整就变得容易多了,很快就会消除“白斑”。
4结论
(1)“白斑”主要是由于前锋冷料进入制品造成的。
(2)调整工艺指标包括注射温度、注射压力、注射速度等,可以有效消除“白斑”。其中,注射温度的设定应遵循自储料罐段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开车初期应适当提高喷嘴温度,有助于消除“白斑”。注射速度应遵循慢一快一慢的原则,注射压力应遵循低一高一略低的设定方式,注射距离应遵循短一长短的原则。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消除“白斑”。
(3)调整产品浇口位置、大小和冷料井大小等,有助于消除“白斑”。
白癜风个性治疗怎么诊断是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