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6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为认真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全面实施《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年)》,进一步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性的认识,以下金检验小编就介绍一下职业病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对广大劳动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谢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广义地说,职业病也属于工作有关疾病,但一般所称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有所区别。
一般而言,职业病具有如下特点:
⑴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后才能患职业病;
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由于职业因素明确,而发生的健康损害一般与接触水平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接触水平越高,发病人数越多;
⑶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在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
⑷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如矽肺患者的肺组织纤维化现在仍是不可逆转的。
职业病分类目录
职业病有立法意义,也称法定职业病,具有法定补偿性质的疾病。目前,该类疾病需要经过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部门和人员进行诊断和确认。
职业病的界定类别主要依据国家卫计委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国家卫计委新颁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0大类种)。也就是说,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造成的疾病能否作为法定职业病,首先要依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及其国家卫计委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劳动者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否属于可能导致目录中列出的职业病范畴,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其次根据职业病临床改变、生化检验或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