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
水生动物病毒对水温较为敏感,只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发病,温度趋于中间,发病越快;对寄主专一性强,通常情况下,一种病毒性疾病只会导致混养池塘中某一种鱼发病或者死亡;病毒只在活的细胞内存活,寄主死亡后病毒释放或死亡;感染鱼的规格相对固定,如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一般感染克以下的斑点叉尾鮰苗种;病毒性疾病没有特效药,应以预防为主,在感染后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在治疗时应予考虑。
常见的水生动物病毒性疾病有:鲤鱼疱疹病毒病-发病鱼种为鲤鱼(框鲤、镜鲤、建鲤等)、异育银鲫鳃出血病-发病鱼种为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发病鱼主要是克以上的鱼种、草鱼出血病-发病鱼主要是2斤以下的草鱼,青鱼、鳜鱼虹彩病毒病-发病鱼种为鳜鱼、加州鲈熟身病(弹状病毒)-发病鱼为加州鲈苗种、白斑综合征-发病品种为南美白对虾等各种虾类及部分蟹类(中华绒螯蟹也可携带病毒并发病)
病毒性疾病大多为条件致病,致病条件为病原存在、体质变弱(免疫力低下)、低溶氧胁迫等。
(二)病原来源及传播途径
1.水源-新塘进水时带入,养殖过程中进水时带入,不同池塘交叉感染;水体中的某些微生物如浮游动物等可能会携带病毒并造成传播。另外敏感品种以外的鱼种也可能成为带毒者,在条件合适时传播给敏感鱼类。
2.苗种-苗种带毒已经成为常态,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获得。垂直传播指亲本携带的病毒通过繁殖的过程直接传播给子代,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疫区异育银鲫苗种鳃出血病病毒的携带率接近%,加州鲈苗种弹状病毒的携带率超过80%,鳜鱼苗种虹彩病毒的携带率超过80%,鲤鱼苗种鲤鱼疱疹病毒的携带率达到90%,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携带率超过90%,这些携带了病毒的苗种被畅通的销售到全国各地,造成了个别品种全国范围内普遍的发病。
3.苗场防疫-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场所鲜有防疫的概念,有时候为了吸引客户,甚至会组织养殖户进入苗场参观,此过程中养殖户可以接触池水、可以投饵、可以打捞查看苗种,都可能造成病原的传播。
4.工具-苗场繁育用的工具如捞海、投喂工具等配制不规范,不能做到每口池塘有专用的工具,工具的混用也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某些细节设置不科学,如底层微孔增氧的曝气头过于贴近池壁、气量过大,工作时水面以上可形成微水滴并借助风力流通,导致了病毒的传播。
专业捕捞队伍自备的网具没有经过消毒再次投入到其他健康池塘,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
5.鱼体接触-投饵时,鱼会大量聚集在一起抢食,携带有病毒的带毒鱼可以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染给健康鱼。传统的投饵机投饵范围小,鱼集中度更高,导致投饵区溶氧低下,低溶氧胁迫对病毒病的暴发有重要的诱发作用。
6.病死鱼-病死鱼随意丢弃或者商业化利用都会造成病原的传播跟流行。部分濒死鱼打捞后被冷冻,用作河蟹、甲鱼等的饵料,病毒通过此过程进行传播。更有甚者将打捞后的病死鱼烘干做成鱼粉,再返添至饲料中,对于疾病的防控极为不利。
养殖集中区的病死鱼已经商业化,形成了产业链,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