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醚菌酯是年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发的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商品名“蓓立健”,剂型为克/升悬浮剂。年登记并上市,目前已用于多种作物上。防治多种病害,由于其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活性高,杀菌速度快,同时还具有调节生长,促进植物健康等特点,在国内国际市场均取得较为良好的市场反响。
一、主要特点
1、杀菌广谱
2、防治结合
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预防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多种使用方式。
3、混配性较好
吡唑醚菌酯能与有机磷、乳油等产品混配,克服了嘧菌酯的缺陷。常见的有苯醚甲环唑、代森联、烯酰吗林、戊唑醇等10多种农药复配效果好,扩大了防治范围,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
4、安全性好
吡唑醚菌酯在合理稀释倍数情况下,对作物一般是不会出现药害现象的。安全性相当好。
5、植物保健,抗逆增产
吡唑醚菌酯除了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还能诱导许多作物尤其是谷物的生理变化,如它能增强硝酸盐(硝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同时,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当作物受到病*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也可以通过控制继发病和减轻来自非生物因子的压力来提高作物产量。
二、适用作物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几乎所有作物。
三、防治对象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尤其对*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和叶枯病等防治效果突出。
四、使用方法
1、防治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的叶枯病、锈病、颖枯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多种病害,每亩用30-40毫升,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即使在发病较严重时,吡唑醚菌酯仍能有效地防止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
2、防治菜豆叶斑病、锈病和炭疽病等病害,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每亩用30-4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3、防治花生褐斑病、黑斑病、蛇眼病、锈病和疮痂病等。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此外,对花生白绢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预防和治疗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等,用-倍液,对叶片均匀喷雾,即可快速控制病害的蔓延。
5、防治柑橘疮痂病,树脂病,黑腐病等,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可用-倍液均匀喷雾。
6、防治苹果白粉病,早期落叶病,叶斑病、轮纹病等,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可用-倍液均匀喷雾。
7、防治草莓白粉病,霜霉病,叶斑病等。每亩用20~30g,兑水60斤均匀喷雾。前期在没有发病的时候用吡唑预防,后期可与烯酰吗啉、氟硅唑等药剂复配或者交替使用。
8、防治*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斑点类病害,每亩用20~30g,兑水60斤均匀喷雾。可快速控制病害的危害,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降低植物呼吸作用,提高作物抗逆性。
9、防治西瓜炭疽病、蔓枯病、疫病等。每亩用20~30g,兑水60斤均匀喷雾。
1、吡唑醚菌酯是以防效和持效见长,速效和其他针对性的杀菌剂相比还是稍显不足,最好是配合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用复配剂。
2、吡唑醚菌酯的作用位点比较单一,所以抗性起的比较快。在使用时一定要控制使用次数,以免加速抗性的产生。
来源:睢阳农科
汇晟元(huìshèngyuán)释义
汇之本义为盛器,引申义有积聚、聚集等。
晟之本义为中午12点钟的太阳,引申义有兴盛、旺盛等。
元之本义根源,根本,引申义万物之本原;
汇晟元旨在汇集多方智慧,兴盛中国农业,以农技服务为元点,整合多方资源,聚焦产业融合。为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
农村老人说“礼有三不随、路有三不走、钱有三不借”,太精辟了!
非法侵占了集体土地使用权怎么办?具体违反了哪些规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