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瓜种植时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像白粉病就是在瓜类蔬菜中很常见的一种病害。白粉病对*瓜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会显著降低*瓜坐果率。如果不能有效进行防治,很有可能影响最终*瓜种植的实际效益。
在此,提醒广大农民培养,种植*瓜时需要格外注意识别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发病症状
是在*瓜患病后早期阶段,前面和背面的叶产生白粉病层,开始显示近圆径向粉色层,然后白色粉色充满老叶子、果实表面和分支,半月后逐渐扩展到一块,背面的叶少接收光,病害会更严重一些。
在种植区中,*瓜病害后会出现营养不良,苔拔阻滞开花,枝叶常有变形的现象;严重时会侵染植株叶片表面、主茎、分枝及表面覆盖白色粉末状物质。
导致叶片褪绿变*,营养物质运输受阻,主茎、叶柄畸形,新生叶萎缩,花器官畸形,籽粒薄而干,直至植株死亡。
二、病害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真菌,属于子囊菌科。细菌在菌丝或分生孢子中的残体可以在土壤中过冬、夏。白粉病在*瓜的整个生长季节偶会反复发生。白粉病喜欢潮湿和干燥交替的环境。
一般在坐果后发病。适宜的起始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大于80%。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时,细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强光照射不利于细菌的生长。
而阴天容易下雨,此时的环境和温度都适合白粉病的发生。*瓜白粉病早期,只在中心植株上出现斑点,然后通过分生孢子在田间扩散,扩散到叶、花、果,甚至整个大棚。
在粗放管理、灌溉或通风不畅、种植密度高、氮肥过量施用等条件下,保护区*瓜的发病更为严重。经多年野外调查,*瓜白粉病大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病,而7月至8月为此病的发病高峰期。
三、农业控制技术
1、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减少病害发生。根据不同*瓜品种田间发生白粉病的调查结果,抗白粉病较强的*瓜品种为金杂系列品种,如金研2号、金研4号、金研6号、保阳5号、中农8号、芦*1号等。
2、清除患病植株和杂草
翻耕复垦时,应将田间病株、杂草焚烧或高温堆肥。秸秆堆肥时,堆肥时间应大于50天,使秸秆内病残体充分分解矿化。*瓜收获后,将病株和残株及时带出田间焚烧,对病株园穴进行喷雾消*或洒生石灰粉杀菌,以减少细菌之后进行循环感染。
3、田间管理
与非瓜类蔬菜作物轮作3年以上。采用高沟宽垄栽培,合理密植,在平方米内种植量保持在株苗左右。及时耕除杂草,科学修剪,系藤或挂苗,增加植株的通风采光。
加强肥水管理和温湿度控制,增强植物抗病能力。加施磷、钾肥,防止植株早衰。花期和结实期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不仅有利于开花和果实膨大,还能显著抑制病害的发生。
四、化学控制技术
1、预先防止
采用百清对苗木大棚和种植大棚进行熏蒸防治。
2、发病初期防治
用25%锈宁粉、复星倍液等药剂开始喷洒,喷洒时要均匀,每个生长期交替用药。可以选择50%硫悬浮剂~倍液或50%醚菌水酯分散粒~倍液或24%噻酰呋悬胺浮剂倍或10%苯甲酰醚水分散粒~0倍液或50%选肟菌酯可湿性粉剂~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2次液体等药剂进行喷雾控制,每10~15天喷洒2~3次。
3、发病后防治
可以选择75%戊唑菌·肟酯醇水散分粒~0倍液或50%氟菌吡酰·肟胺酯菌悬浮液~倍液或20%%吡氟菌肟胺·菌酰酯散粒1~倍液或35%己唑·多灵悬浮液~倍液进行喷雾控制。每7天预防治疗1次,预防2~3次即可。
4、使用药剂的注意事项
以上药剂需要交替使用,*瓜白粉病不宜用粉锈宁乳油防治,因为粉锈白宁乳油对瓜类疏果作物有害。*瓜白粉病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喷施杀虫剂时,除叶片喷施外,还可在地面和棚壁上喷施,增加杀虫剂的防治效果。使用大量的水并小心喷洒。处理*瓜白粉病时,必须仔细喷洒水,使每平方米水用量为45~60千克。
注意不要在高温下喷洒,以免对花卉和果实造成伤害。假如*瓜白粉病发生较重,应对整个大棚,包括走廊、后墙、山墙等进行药剂喷洒。
综上所述,为了减少*瓜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需要提高*瓜的种植效率,减少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残留。在种植时。加强对*瓜白粉病患病情况的监测和采取正确的早期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要了解*瓜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生规律,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进行种植,清除*瓜病株和田间杂草,做好其他田间管理工作。对于*瓜白粉病,要做好提前预防工作,在发病早期和发病后的防控工作更是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