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记忆中的宝塔糖:驱虫药背后的甜蜜记忆
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好吃的东西总是让我们印象深刻。小时候,谁不曾对糖果情有独钟?70后和80后的同学们应该对童年时代的大白兔奶糖、棉花糖等甜品如数家珍,毕竟那时的物质生活比现在要简单得多。
然而,80后同学们还会记得那种特殊的“宝塔糖”。这个小小的圆锥体形状给我们带来了复杂的情感,因为它不仅好吃甜蜜,还有着特殊的功效——驱虫。作为一种打虫药,它被设计成可口的糖果,用来驱除肚子里的蛔虫。虽然它起效后会导致蛔虫的排出,引起一定的不适感,但在这里,我们不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毕竟和甜蜜回忆有些格格不入。
而90后的同学们则有着不同的记忆,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驱虫药大多已经换成了新一代的糖丸。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彻底消灭或者基本消灭了好几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如天花、小儿麻痹症、疟疾以及丝虫病等。虽然蛔虫病不是什么大病,但在八九十年代才得到总体控制。而“宝塔糖”在此功不可没。
形状独特的宝塔糖在40年前几乎遍布全国。在当时的贫困农村,寄生虫,如蛔虫、钩虫和蛲虫等,是非常常见的。由于整体卫生条件差,农村的孩子们大多是在泥巴中玩耍长大的,口渴时会随便喝些生水,非常容易感染寄生虫。与此同时,成年人感染这些寄生虫的情况也相当多。
蛔虫感染非常迅速,虫卵进入人体后,在体内游走,最终幼虫寄生在肠道,窃取人体摄入的营养。长大后的蛔虫能够在肠道内自由爬动,非常难以驱除。如果采用药物治疗,*性小的效果有限,而*性大的则有损身体健康,这对医生来说非常头疼。
直到70年代末,“宝塔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药物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食糖和色素,并通过工厂加工形成了带有棱角的圆锥体,看上去有点像宝塔的形状,所以得名“宝塔糖”。
据说,一些孩子晚上睡觉会磨牙,这其实是蛔虫病的一种症状。此外,患者还会感到腹痛,面色苍白,甚至在脸上出现白斑。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家长们会给孩子吃打虫药。学校也会定期进行驱虫治疗,而最早发放的就是宝塔糖。
宝塔糖的原料来自一种菊科植物——蛔蒿。蛔蒿花蕾的提取物可以用来治疗蛔虫病和蛲虫病,这种提取物的*性较小,不会杀死蛔虫,而是产生麻痹作用,让蛔虫无法附着在肠道上,从而驱除蛔虫。因此,含有蛔蒿提取物的宝塔糖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少量的蛔蒿种子,并由专人护送到国内几个农场进行种植,只有山东潍坊农场试种成功。为了保密,对外宣称是“一号除虫菊”。
最初,我国使用苏联援助的设备提取蛔蒿中的有效成分,打虫药得以批量生产。但好景不长,由于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并撤走专家和设备,接下来又是国内长时间的运动,导致大量的蛔蒿原料被浪费,工业生产一度陷入停滞,打虫药未能广泛普及。
然而,科技含量并不高的打虫药行业也受制于人。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我国终于拥有自己的宝塔糖生产设备。蛔蒿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产量大幅增长。到年,宝塔糖开始全面普及,迎来了“全民打虫”的时代。
装着驱虫药的"彩色宝塔糖"有红、白、*、蓝等多种颜色,塞一颗到嘴里,口感酸酸甜甜。所以大多数孩子并不抵触,只是很多人对被驱除的蛔虫有些许阴影。
有人说,当年注射防疫针,就像上刑场一样让人恐惧,很害怕那一针。但吃宝塔糖却毫不困难,甚至有时候小孩吃完还会想再要一颗。当然,这只是药物,不能滥用。
到了年,新一代的驱虫药问世,疗效更好,宝塔糖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蛔蒿的种植也停止了。保存蛔蒿种子很困难,一些药材公司想留下一些种子以便将来研究,但当时的科技条件还不允许这样做。
到了年,我国蛔蒿完全绝种,宝塔糖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总结一下,实际上,宝塔糖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以蛔蒿为原料的宝塔糖绝迹了。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宝塔糖,只不过它的成分和以前完全不同。
如今,市面上有盐酸哌嗪宝塔糖(六一宝塔糖)、盐酸咪唑宝塔糖等多种驱虫药,可以驱除蛔虫、蛲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与传统的宝塔糖相比,新一代的药品*性更低,疗效更佳。
尽管如今的卫生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蛔虫病仍然很常见。据统计,年到年,我国各地的蛔虫感染率平均为12.7%,某些地区甚至高达40%。因此,宝塔糖还有继续消灭蛔虫的使命。
在我们的记忆中,宝塔糖是童年时代的甜蜜回忆,不管它的形状如何变化,它都是我们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宝塔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食物还是药品,我们要时刻保持卫生意识,健康才能更好地陪伴我们成长。
参考资料:宝塔糖mysterious启明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