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名
大白菜孤丁病、大白菜抽疯病
2.分布为害
病毒病为白菜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多在夏秋季发病较重。一般病株5%~15%,轻度影响生产,严重时病株可达20%以上,显著影响产量与质量。
3.症状
白菜类蔬菜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心叶呈明脉或叶脉失绿,后产生浓淡不均的绿色斑驳或花叶。成株期发病早的,叶片严重皱缩,质硬而脆,常生许多褐色小斑点,叶背主脉上生褐色稍凹陷坏死条状斑,植株明显矮化畸形,不结球或结球松散;感病晚的,只在植株一侧或半边呈现皱缩畸形,或显轻微皱缩和花叶,仍能结球,内层叶上生灰褐色小点。种株染病或种植带病母株,抽墓缓慢,且墓短缩或花梗扭曲畸形,植株矮小,新生叶出现明脉或花叶,老叶生褐色坏死斑,花蕾发育不良或花瓣畸形,不结粪或果荚瘦小,籽粒不饱满,发芽率降低,病株根系不发达,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4.病原
病原为目前已知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毒源有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萝卜花叶病毒等。
5.发病规律
此病在温暖地区,常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无明显越冬现象。十字花科的其它蔬菜、野油菜及十字花科杂草为初侵染源。冬季不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毒在贮存的白菜、甘蓝、萝卜或越冬菠菜上越冬,冬季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则在寄主体内越冬。由桃、菜缢管蚜、甘蓝蚜等将毒源传到各种十字花科蔬菜上,春夏秋冬相互传染,致多种蔬菜发病。高温干旱,地温高,寄主根系生长发育受影响,抗病力显著降低,而蚜虫繁殖快、活动频繁,致病害普遍发生。若管理粗放,土壤干燥,缺水缺肥,则发病严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
6.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地选用较抗病品种。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适期早播或晚播,躲过高温及蚜虫猖獗季节,适时蹲苗应据天气、土壤和苗情掌握,一般深锄后,轻蹲十几天即可。蹲苗时间过长,妨碍白菜根系生长发育,容易染病。
(2)为了防止地温升高,播后即浇第一水:次日或隔日幼苗出土时浇第二水;第三、四天幼苗出齐后可因地制宜浇第三水:4~5片真叶时浇第四次;7~8片真叶后浇第5水。每次浇水均有利于降低地温,连续浇水,地温稳定,可防止病毒病的发生。苗期防蚜至关重要,要尽一切可能把传毒蚜虫消灭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气温升高后对采种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更要早防。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宁南霉素水剂倍液,或40%烯羟·吗啉胍可溶性粉剂,或4%嘧肽霉素水剂倍液,或7.5%菌毒·吗啉胍水剂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水剂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倍液,或20%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0倍液等。以上药剂可与氨基酸、海藻类肥共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