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自认为很了解如何保护孩子的牙齿,但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开始上学时,已有明显的蛀牙;每年有大量5至9岁的孩子,因为医院拔牙。尤其是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想法,“小时候怎样没事,反正回换牙的”,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孩子在婴幼儿期或学前期开始养成口腔习惯。作为父母,应该确保他们的口腔习惯健康,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在学龄期、青少年期甚至成年之后出现牙科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
牙好胃口就好
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由此可见
口腔健康对我们的重要性
0-7岁口腔发育是孩子一生健康的起点,
关于孩子口腔的问题,
家长们一定要提前知道~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
养出一口漂亮健康的牙齿,
给孩子一个自信快乐的人生。
01、第一个阶段:孕育期
在这个时期,我们提倡不要带着牙病去怀孕
第一:
在怀孕期间如果发生牙病或者牙病病情加重的话,治疗中有可能需要打麻药,此时用的一些药物或者疼痛本身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带着牙病去怀孕。
要是怀孕时出现牙病,最好在4~6个月的时候去治牙,因为这个时候相对比较安全,但这里强调的是相对比较安全,并不提倡大家在这个时候去看牙病。
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比平时更加注重口腔护理,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宜选用刷毛相对较软的牙刷,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经常更换牙刷,学会使用牙线,特殊的人要使用牙间隙刷。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妇要注意全身营养平衡,多休息睡眠,适量运动,以提高全身免疫力。只要注意和努力,就不会或减轻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平安渡过孕期。
第二:预防通过母婴传播口腔疾病
如果母亲有口腔疾病,特别是龋病和牙周疾病,那么通过母亲和婴儿的亲密接触会把口腔中的细菌传播给婴儿。因此建议年轻夫妇在准备怀孕之前一定要做口腔检查,治疗口腔疾病,并让准妈妈学会婴幼儿口腔护理的方法。
02、第二个阶段:婴儿期
婴儿期的口腔护理有三点必须要知道的:
1.被动刷牙
给0~2岁的幼儿护理的主要内容是被动刷牙,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当孩子还没有长出牙齿时,孩子清洁口腔的方式较为简单,就是在孩子进食之后再给孩子喝几口水就能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了。每天吃完奶给他擦洗一下口腔,让他习惯这种方法,习惯这样的生活,每天吃完饭、吃完奶以后擦一擦口腔。因为口腔疾病大多是因为细菌感染所致,如果没有细菌生成的环境,那么细菌也就没办法滋生。
孩子长牙之后,摄入的食物品种也就多起来了,残留在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也就多起来了,光靠漱口已经不能很好地清洁孩子的口腔了。此时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一把橡胶的牙刷,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帮宝宝刷牙。但父母一定要小心,要注意刷牙的节奏和办度,不可过快,力度不可过重,不然刷到宝宝太嫩的牙床和口腔组织可导致破损出血等情况,细菌们就有可能趁虚而入,不利于孩子的口腔健康。
2.主动刷牙
当幼儿长到三岁左右时,乳牙全部长齐的时候,就要让小孩学会主动刷牙。由家长给他刷牙变成他自己来刷牙,这个习惯的养成过程非常长,要逐步地建立。在孩子刷牙时一定要教会他们正确的方法,上下,左右,前后,舌头表面,这些地方都要刷到,而不是做做样子,吹吹泡泡玩一下。
3.注意喂养方式
由于喂养方式的问题导致牙病,我们称作喂养龋,以前叫奶瓶龋,更直观地说通过奶瓶给小孩喂奶、喂饮料,然后导致龋齿。现在它的含义扩大了,不光是用奶瓶,吃零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所以在小孩喂养方式上应该注意两点,以减少喂养龋
?一个是使用奶瓶姿势要正确,时间要掌握好,不要让他含着奶瓶睡觉。如果小孩含着奶瓶睡觉,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龋齿。
?另外一点,控制吃甜食的频率。小孩都喜欢吃甜食,但要注意控制频率,不能每天不停地给他吃。
03、第三个阶段:幼儿期
也就是3岁以上的孩子,在幼儿期的孩子应该注意哪些呢?
要应用氟化物预防龋齿
我们的牙齿在酸性环境下会逐渐地脱矿,然后慢慢地崩解,最后形成一个龋洞。如果在牙齿脱矿的部位,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补充上氟化物,这个地方的牙齿就会慢慢地再矿化,恢复牙齿本身组织结构,就不再发生龋齿,起到预防龋齿作用。
氟化物预防措施实施很简单
就是选择一个托盘,上面涂上含氟的泡沫,然后把这个泡沫放在牙齿上,让小孩张开嘴以后上下牙轻轻咬住,咬2—3分钟。这个过程中泡沫里面的氟化物就会通过跟牙齿的接触使脱矿的部位再矿化,从而增加牙齿的硬度,恢复牙齿本身的结构。
3岁以上的中、高龋齿风险的孩子,每3-6个月涂氟一次;3岁以下的高龋风险的孩子,也需要定期涂氟。涂氟一定要去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由专业的口腔医生来完成。
这个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项服务中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关爱儿童口腔健康,对孩子一生负责”。
孩子什么时候会换牙?
换牙期是指乳牙从6岁左右开始脱落到12岁左右恒牙完全萌出这6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孩子的口腔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20个乳牙按一定的顺序逐个被下方萌出的恒牙所代替。另外,6岁左右萌出六龄齿,这是儿童生长的第1颗恒磨牙,即第一恒磨牙(俗称大牙)。每个人上下左右各1个共4个。
04、第四阶段:学龄期
学龄期的儿童龋病主要发生在上下牙咬合的面上,咬东西的时候与食物直接接触的这个面上有很多凹凸不平的窝沟,这个窝沟就相当于研磨粮食的磨盘上的槽。
大家知道,如果没有槽,光板很难把粮食研磨碎。在牙上,窝沟就相当于磨盘的那个槽,所以我们管它叫磨牙。它在咬东西的时候通过窝沟可以把食物研磨细碎。但是如果发育不好,这个窝沟很深,咀嚼食物的时候,细菌和食物会被压在这个窝沟里面,通过刷牙又无法把窝沟里面的东西刷出来,这样在窝沟里面就容易形成龋齿。
90%以上的龋齿
都发生在磨牙的窝沟部位
所以预防窝沟龋齿选择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就是在窝沟的部位涂上一层高分子树脂材料,把窝沟底部填满了,细菌就不能在这停留,以减少龋齿的发生。
预防龋齿还不要忽视应用儿童牙膏来刷牙。只有认真刷牙,加上窝沟封闭,才能起到预防龋齿作用。否则我们如果仅仅是把窝沟封闭上了,牙齿的其他面一样会发生龋齿。所以我们要通过氟化物,如氟化泡沫、儿童牙膏等的作用,来起到预防发生龋齿,预防脱矿。
换牙期的常见牙齿问题有哪些?
01.牙齿拥挤
恒前牙比乳前牙大很多,因此在恒前牙萌出后很多孩子都会表现为前牙区的拥挤,而替换乳磨牙的双尖牙一般要比乳磨牙小一些,因此在乳磨牙替换完成后前牙区的拥挤能得到消除或缓解。
对家长来说,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前牙替换后单纯的拥挤不齐而着急。即使对那些的确是牙齿排列不齐拥挤的患者,一般也要到12岁乳牙完全替换完成后再进行正畸治疗。
到了换牙期,小朋友们的乳牙要么总是不掉,要么有的掉,有的不掉,不但影响了新牙的生长,使得新牙长出来参差不齐,还特别容易得龋齿。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吃得太精细,牙齿磨耗不够造成的,只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练习“咀嚼功”,每天嚼嚼粗粮、牛肉、口香糖等“有嚼头儿”的东西,这些问题都能轻松解决。
孩子换牙期间,一定要做到护齿4要点。
第一点: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偏侧咀嚼等,以免影响牙列整齐。咬下嘴唇属于口腔不良习惯,应该尽早干预将其破除。否则会造成上前牙前突(龅牙),下颌后缩的不良面型。
第二点:积极防治乳牙的龋齿。
第三点:定期查看新换出的恒牙。发现牙齿不齐或和其他孩子不医院,请专科医师诊治。
第四点:避免牙齿损伤。要养成良好的刷牙漱口习惯,保持口腔卫生。
02.孩子如果乳牙没掉,新牙就已经长出来了,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呢?
乳牙没掉,新牙就长出来,医学上称“乳牙滞留”。临床上导致乳牙滞留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恒牙萌出方向异常,使乳牙牙根未吸收或吸收不全;其次还可能因为乳牙根尖病变而造成继承恒牙萌出、乳牙滞留。如果看到乳牙没掉,新牙就已经长出来了,需要看牙医,尽早将滞留的乳牙拔除。
03.孩子怎么刷牙?
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顺着牙缝上下转动着刷,即上牙从上往下剔刷,下牙从下向上剔刷,咬合面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干净。牙刷毛顺着牙缝上下竖直旋转的刷法,尤如刷梳子。此法清洁牙齿效果好,而且不磨损牙颈部,也不刷伤牙龈,但孩子开始不易掌握。从实际出发,一般可先学拉锯式的横刷,数月后逐渐过渡到上下旋转式的竖刷。
04.什么样的牙齿排列会影响孩子的面容呢?家长应该如何判断孩子的牙齿是不是影响了孩子的面容?
牙齿前突,地包天,牙齿拥挤,牙缝过大,牙齿错位,中线偏斜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面容。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牙齿排列或面型发育异常,要带孩子尽早就医,及时进行正畸筛查和咨询。
05.孩子的牙齿上有白斑,是什么原因呢?需要治疗么?
孩子牙齿上如果发现白斑,通常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牙齿发育的时候矿化不良,另一种是牙面发生了脱矿,属于早期龋齿。需要找专业的牙医帮忙鉴别。如果是牙齿矿化不良,可暂不处理,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龋齿。长大后可根据美学要求再行修复;如果是牙面脱矿,还没有形成龋洞,就要加强牙齿的清洁,涂氟,用含氟牙膏,预防脱矿加重,形成龋齿。
06.多大的孩子可以进行牙齿矫正?
一般来说,牙齿矫正的最佳时机有三个:
第一个阶段:乳牙期:3.5-5岁
乳牙期主要纠正以下几个问题:反颌,偏颌,不良的口腔习惯(吃手,口呼吸,吐舌,咬物等)。
第二个阶段:替牙期:7-10岁
通常矫治的问题包括:反颌(地包天),偏颌,上牙前突,小下巴,牙弓狭窄,牙齿拥挤,开合,深咬合,乳恒牙替换异常等。
第三个阶段:恒牙初期:12-14岁
面部发育恒牙全部萌出,可戴用功能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或者隐适美矫治器矫治牙齿,改善功能和面型。
通常矫治的问题包括:反颌(地包天),偏颌,上牙前突,小下巴,牙齿拥挤不齐,开合,深咬合,乳恒牙替换异常等。
让我们一起守护陪伴孩子们一生的牙齿,事不宜迟,定期看牙,呵护口腔健康,健康茁壮成长,拥有一口好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